打造广州文化收藏新名片——走马迪士普音响博物馆

2016-11-01

10ee0004f2e6a912990b.gif


一流企业做标准


对于家用音响行业,相信认识迪士普这个品牌的业内人士并不多,但在公共广播和智能家居行业,迪士普却是一家举足轻重的企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透露几组数据佐证迪士普的强大与辉煌:2006年,迪士普受邀参与主编公共广播国家标准,企业首席研究员、总工程师钟恭良教授担任编制组组长,迪士普主编的《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于2010年12月1日开始全国实施。该标准是第一个公共广播国家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广播标准; 2008北京奥运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曲棍球馆、射箭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的体育馆、中心体育场、英东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体育中心市政区、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奥运柔道馆)、北京玲珑塔转播中心等十个主要场馆内的公共广播音频及控制设备,由迪士普承建;2010上海世博会的园区、世博村,80%区域的场馆与设施的音频及智能控制设备,同样由迪士普承建;迪士普还是中国高速铁路车站内公共广播系统、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等等场馆的主要供应商……迪士普的骄人成就,令我们这些外行人如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迪士普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迪士普由王恒先生创立于1988年,创业初期致力于电影立体声扩声系统的研发和生产;1990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电影模拟立体声解码器,在广州80%的电影院使用,并在全国顺利推广,同年即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1991年承接大型歌舞厅、会议厅等项目的音视频工程;1994年斥巨资扩建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公共广播整个领域;1995年,研发出国内第一套智能公共广播系统MP系列产品,1999年全年的全国工程项目就超过十万项,这是不敢想象的数字;2004年,开始建设的迪士普科技园,成为国内同类之最……


迷上收藏


同时,王恒先生还有另外两个与我们关系密切一些的身份:音响发烧友与收藏家,这两个兴趣爱好的延伸,就成就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音响博物馆与十三行历史博物馆。虽然王恒先生从事着专业电声行业,但业余时间他认为高品质的Hi-End音响所提供的音乐感受,才是舒缓工作压力的一帖良方。事业有成的王恒先生很早就迷上了古家具与古玩的收藏,尤其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对于近代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对生活、文化的种种变迁深有感触。广州乃“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商埠”世界名城,在中国明朝时期,广州是中国与国际贸易往来的四大港口之一,尤其是被誉为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的西关十三行,近代历史上我们读到的很多历史名词都与它有关,比如“闭关锁国”、“一口通商”。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27年)到1840年,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十三行便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唯一合法机构,总览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当时外商的活动基本都在十三行区域,很多老一辈甚至还能传述着先辈们的辉煌。

旧广州时期西关一带商贾云集,更诞生了不少富豪,因此也遗留下来不少“西关大屋”(富人的大宅),也遗留下不少见证了历史的古物。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让王恒先生碰到了从十三行出口到欧洲的一件广彩,他拿在手上反复推敲,发现这件广彩精美绝伦,经历两世纪上面的颜色依然很艳很美。看着如此宝贝,他的思绪飞转到200年前的广州,20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科技并不发达,制造工艺还比较原始,但能烧制出这么美的瓷器,他为古人的智慧叹服,他为广州骄傲。因此他决定收购这些流失在世界各地的十三行文物,想尽办法把他们带回广州。刚开始只收购广彩、广绣,后来发现还有好多十三行出去的文物,例如通草画,精致的原木家具等等,越收品种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来王恒先生投入了巨资,收回了一件又一件,并细心珍藏。于是,王恒先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大量收藏广州的古物,包括陶瓷器皿、玉器、丝绸、红木家具、象牙雕刻制品、广彩、还有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以及极具特色的通草画等等。在广泛的收藏兴趣爱好中,王恒先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表示其实很多收藏品都是以往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和工艺品,因此海外更容易找到这些源于广州的古物。当然,国外的文化与技术发展也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于是王恒先生还陆续通过国外拍卖行收藏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八音盒、留声机、收音机等物件。2013年,王恒先生和夫人将十余年来从世界各地购买回国的一批历史文物共计1558件无偿捐赠给正在兴建中的十三行博物馆。这批捐赠品包含了广州彩瓷708件、广州刺绣、象牙扇、银器等杂项370件,家具101件,还有通草水彩画379件共计539幅。这些藏品不仅对十三行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广州历史的深入研究亦有重要价值。


萌生建立博物馆的念头


以往,这些收藏的宝贝大多会陈列于王恒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但日积月累的庞大数量,场地已不敷使用,加上接待的很多客户和政府工作人员时,他都会向大家介绍这些古董音响,他发现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但绝大部分客人都不太了解近代世界音响发展过程中的这段历史,更从未见过这类古董音响藏品。于是,王恒先生萌生了在工厂园区打造一座博物馆,更好地保存和分享这些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近代世界音响发展史。王恒先生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仔细研究博物馆的筹建、运营管理等方面大量的资料后,决定斥巨资修建迪士普音响博物馆。


640 (9).jpg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窗口、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缩影、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启迪心智的教育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说起收藏音响的渊源,王恒董事长说:“我大学主攻的是电声专业,一直到现在都是从事这个行业,十多年前开始收藏音响。相对而言,我个人对机械原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计算机等了解都比较透彻,有了这些巩固的基础知识,再去收藏,整个链条就完整了。这些藏品很多人以前都无缘见到,像钢丝录音机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甚至国内很多资深业者也没见过,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就想成立一个博物馆,填补我们那些缺失的记忆。”


10ee0004f2e77294d4ff.gif


优美的厂区环境内,深藏着带人回到过去的博物馆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建设历时两年,于2015年12月建成。坐落在环境优美、花园式的迪士普科技园内,拥有2700平方米展区面积,是国内首个以声频系统发展为主题的博物馆,开创了声频行业主题博物馆的先河。馆内不仅陈列了音响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作品、古代机械打字机、古代机械计算机、古代缝纫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工业品、广彩广绣在内的十三行工艺品、电话机发展史、照相机发展史、电影机发展史,明清家具,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等5000多件藏品,而且将一座最具代表中国古建筑典型特色的徽派祠堂整个收藏,完整地移植到博物馆内。不仅如此,王恒董事长还用高科技的理念布置了一个智慧平台体验中心,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演绎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思路。这里收藏这横跨东与西、纵越千百年的经典时代回忆,西观欧美,展示了工业革命以来各时代的科技代表作品:音响、电话、钢琴、相机等一应俱全;东眺日本,这里有明治维新以后西学东渐的深刻印记,漆器、雕刻、浮世绘等琳琅满目。纵览中国,这里有陶器纵越春秋与秦汉,这里的瓷器绵延两宋与明清,还有古色古香的雕镂家具、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艺术作品等,诉说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灵慧巧思。


101200096d5e697e9889.gif


没有不可能的任务


当我们来到迪士普音响博物馆,音响古物未见却被眼前的建筑所震撼了,在高挑的厂房内,竟然屹立着一座名为“贪德堂”的徽派古祠堂,王恒先生说这是一座比美国女巫小镇的中国安徽建筑荫余堂历史更悠久的徽派木建筑。当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大拆大建的时候,却有美国人耗时7年,斥资1亿元,搬走了一座差点被拆的中国老宅。1997年春天,荫余堂开始进行拆除搬迁工作,光是拆除就耗时4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荫余堂拆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装了满满19个集装箱。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在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10e30003b87185170060.gif10e30003b87201e8dbb8.gif


这座木结构祠堂被命名为“贪德堂”,祠堂的柱子和构件都相当精美,神奇的复原过程,遵循古法没用一根钉子。迪士普音响博物馆“贪德堂”,留意字的书写“贪少一点德多一点”

酷爱古物的王恒先生也萌生了同样的想法,并且与他的博物馆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王恒先生说:“10多年前,当地扩建马路,一座古木建筑属于拆迁范围,一名广州老板通过合法途径买下该建筑,整个建筑拆卸后从安徽运回广州。”受荫余堂的启发后,也在规划在自己的工厂园区内复原这座古建筑。王恒先生说:“此徽派建筑是清乾隆时代木结构祠堂,已经有三百年历史,整个建筑物都是木结构,里面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部靠木头镶嵌而成。而复原的工作也严格遵循古法,依然没用一根钉子。百年木祠堂拆的时候非常小心,木结构祠堂就像一个积木盒子一样,工人一件一件慢慢拆。就这样,木柱、石柱、壁画等,拆下的结构共装了6个集装箱,共重约100吨,全部由工人打包装车运回广州。然而当年购买者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重建,加上广州潮湿天气也让木建筑容易腐烂,种种原因令这座木建筑在仓库存放了长达10年之久。后来,我知道这个消息后,从购买者中把它接手过来,酝酿重建。”


无疑重建工作是相当艰辛的,王恒先生认为广州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将古木建筑建于室外,于是选择了自家企业厂房内复建,还特意加厚了厂房楼板的承重力,同时,还配置空调、抽湿等设备,让古祠堂和所有的展品都能在合适的展览环境下更好地存放。为了筹备重建,王恒先生花了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找专家、工匠,找缺失的木配件,找不到的需要重新制作。但其实重建最难找的是设计图纸,三百多年前的木建筑祠堂,成为一堆散件积木后如何重装起来,任外人是难以想象其中难度的。王恒先生从全国各地找来的20多名能工巧匠,又花了一年时间才把木祠堂重新拼装起来。而且整个复原依循古法,没用一口钉子,缺的部件也用古木料重新补回来,单单重建木祠堂就花了600多万元。


木结构祠堂为三进格局,高度为10多米,长度37米,宽度14米。该木结构祠堂占地四百平方米左右,有68根柱子。在木结构祠堂正中,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在该木结构祠堂柱子上,王恒先生将以往收藏的10多幅古对联、牌匾考究地装点上,让木结构祠堂更加古色古香、唯美。最后,王恒先生将该祠堂命名为“贪德堂”,但请注意,贪字的书写少了一点,而德字却多了一点,寓意源于迪士普的经营理念“贪少一点,德多一点”。“贪德堂”既是迪士普音响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文化展示部分,同时在祠堂内也陈列展示了王恒先生的部分古董收藏品。而“贪德堂”周边二层,则重点以历史发展为主题陈列的音响博物馆,拥有藏品1000多件,包括日内瓦钟表匠发明的八音盒、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钢丝录音机、再到后来的收音机等音响历史展品,具时间轴和代表性地展示了音响的发展历程。


10140002cbfcf40d6fc3.gif101200096d609f979a44.gif10e30003b874eb6217d7.gif10ee0004f2e92005170e.gif10ed00021b093a27cf0c.gif10ed00021b0a07aeabbb.gif101200096d62cea7a06e.gif10f00000564ba38e5384.gif


王恒先生的收藏博古论今,从100万年前的猛犸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每个朝代的陶器到近代的牌匾都有涉猎


“贪德堂”门廊采用对称设计,木工雕刻精美绝伦,柱梁上龙飞凤舞、山水、建筑、神话人物的雕琢工艺无不彰显了徽派建筑深厚的文化积累。徽派建筑最早起源于东阳,被誉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之作,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流行与徽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尤其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入门内一座约100万年前的猛犸象象牙化石立于前厅当中,左右两侧陈列两张清末民初产于浙江象山的“千工拔步床”,精良的做工令人叹为观止。徐徐前行,陈列两侧源于距今60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以来,各朝代的各式陶俑制品,精致的周朝、战国、秦汉、三国、唐代、北宋、元朝等历代的陶俑展示了我国在世界作为陶瓷之国的名片。


10f00000564df0e3c9f0.gif10ee0004f2eb1c8c4fcb.gif


这是一架古色古香的雕花钢琴,馆主为了追求当时那个年代的声音而特意收藏的。“要听100多年前肖邦原汁原味的曲子,只能用他那个时代的钢琴才能听出味儿来,这样的声音才够接近。”100多年历史的古钢琴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来,不得不让观者赞叹


展厅中廊陈列了一架曾荣获过1855年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世博会前身)金奖的法国“Henri Henrz”钢琴,采用象牙制作的琴键,是古钢琴和现代钢琴交汇时期的产物。此琴诞生的年代,击弦机的结构已经较之前的Harpsichord羽管键琴有了大幅的改进,并且安装了两踏板,具有了现代钢琴丰富的表现力。19世纪初,法国人Sebastian Erard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开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属支撑杆,从而改善了以往纯木制造钢琴,容易变形走音的稳定性问题。到了1822年,埃拉尔又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在钢琴中使用了双重擒纵装置,这使得演奏家能够迅速地连续演奏同一个音,表现更富技巧性的乐曲,因此埃拉尔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1825年,美国人Alpheus Babcock巴布科克为了增加弦的张力,以铸铁弦框取代了以往的木质弦框,钢琴的音量得到进一步的加大。之所以会收藏这款特殊时期的钢琴,王恒先生的理念是,“比如说要听100多年前肖邦原汁原味的音乐,只能用他那个时代的钢琴才能找到最地道的感觉。但是这么老的琴无可非议存在老化的问题,即使请来广州交响乐团最好的调音师来调音,结果不久又会变形走音。


10ed00021b0b3634f7a8.gif10e2000950cd0a67572e.gif10e2000950ce6df2162e.gif10e8001102d0f7fa5a46.gif101200096d63514dc216.gif10f00000564edcde1923.gif


八音盒展区,原来这些精致的音乐盒是钟表匠发明的


世界音响发展史的缩影


出“贪德堂”步上二楼,才是真正展示历史音响的展区,二楼12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陈列了1000多件音响展品,按照音响发展历史顺序呈现出来,整体布局呈“几”字形的特色布局,是国内第一间以历史发展为主题的音响博物馆。馆内开辟了八音盒展区、留声机展区、收音机展区等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些展品大部分都是王恒先生亲自淘回来的,对于从事电声行业数十年的王恒先生而言,相信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世界音响发展史了。


王恒先生表示:“博物馆内1000多件展品的陈列,无疑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规划的过程就比较艰辛,我们找了一个设计院,设计师花了好几个晚上拍下每个产品,花了半年多时间设计风格,定制木架,光是摆放、布展就花了3个月”,馆长姚金全说:“你刚才听到的介绍,每个展区都有,搜集资料也比较辛苦。因为国内没有现成的完整的资料,所以我们找了很多英文资料,再自己翻译成中文,可以说对于音响发展史我们掌握了一手资料,而且国内是最全的。”


10e8001102d11a5d022e.gif10e30003b875f7f74171.gif


镇馆之宝——Polyphony牌圆盘式大型八音盒


惟妙惟肖的八音盒


首先来到八音盒展区,从原始八音盒到滚筒八音盒再到圆盘八音盒,这个音响博物馆里应有尽有,站在任意一台八音盒面前,只要轻轻拨弄,就能聆听多美妙的音符。王恒先生说:“寻获的八音盒很多仍能正常运作,偶有损坏的也已经过修复,现在展出的200多件都能正常工作。八音盒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96年,日内瓦钟表匠安托·法布尔通过对鸟鸣钟原理的分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圆筒形八音盒。八音盒又叫“自鸣琴”,属于机械乐器。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发条带动音筒转动,旋转运动的音筒上的凸点挑起音板后使音板振动而发出声音,并按设计振动频率发出声音,由于凸点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再加上阻尼的作用,使音筒做匀速转动,从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因为最早的音乐盒只能发出8个音,所以取名为“八音盒”。 后来,德国的发明家首创了盘式八音盒,用圆钢片作为“乐谱”,通过换钢片(唱片)来听各种不同的音乐,成为当时有名的“点唱机”,从而使八音盒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查阅文献可知,工匠们最早打造发声的装置是为报时功能,后来逐步发展出八音盒、自动钢琴、手摇风琴等,这些早期发声的设备都是机械结构,由人手打造的。比如有一款展架上陈列的一个小巧玲珑,早在1900年德国生产的八音盒,扭动一个机关后一只“小鸟”跳出来转圈,盒子里飘扬出美妙的音符,鸟喙和翅膀都跟着动,声音和形态都惟妙惟肖。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一款polyphony牌的圆盘式大型八音盒,这就是一款可以换“唱片”的大型落地式八音盒,现今运作正常,王恒先生手摇发条上足链条后,通过巨型的“唱片”即发出了悠扬美妙的音乐。想想在一百多年前,这可是能工巧匠为西方上层社会设计的新奇玩意,现今感受前人重播音乐上的技术理念与革新,感触良多。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八音盒至今竟然还能播放,王恒先生感叹道出其中缘由:“八音盒在当时由最顶级的钟表师研发而成,是富豪贵族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而且那个年代的工匠们为彰显自己的能力都选用最好的材料,绝非现在的工业制品标准所能相提并论的。再则,欧洲国家传承的文化理念,他们讲求耐用与经典,因此对旧东西都保养非常好,很多东西都能够代代相传。加上,或许欧洲的气候相对比较好一些,自然灾害不多,因此有利于古物的保存。综合上述几个因素,才令这些古物至今仍能保持良好状态。”


10ed00021b0cbfe9de74.gif


爱迪生用一只号角把声音的能量集中起来后,把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蜡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就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10ed00021b0dd97c344a.gif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留声机展区,自动录放留声机利用了八音盒原理


101200096d66070d5366.png


这些留声机多是1890年产的,也就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的十余年


留声机——音响发展的重要一环


由于八音盒不能播放真实乐器和人声,因此前人一直在技术发展路上探索。1877年8月15日,发明大王美国人Thomas Alva Edison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锡箔滚筒留声机,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使得储存和再现声音的愿望得以成真。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不久便开办了电话公司。爱迪生和贝尔两家敌对的公司在伦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在改良电话机的过程中,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他找了一根针,竖立在膜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声音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相应产生不同变化的颤动,爱迪生为此画出草图让助手制作出机器,再经过多次改造,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蜡管的锡箔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而重放时,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就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后来,经改良的第二代留声用蜡筒代替了锡箔,在受话器上加了一个喇叭形的音筒用来扩大声音,利用八音盒的驱动原理给留声机装上了发条,这样便诞生了可以自动录放的留声机。1887年,德国人艾米利·伯林纳研制出扁平圆盘式留声机,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大唱筒,同时也可以制成母版复制,大大增加了唱片商业化量产的可能性,成为今天圆形唱片的始祖。唱片的出现让复制变成了可以掌控的现实,随后几十年唱片业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王恒先生收藏的一张曾获得过1900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的美国唱片。


101200096d6711caee85.gif10e8001102d532270869.gif10ed00021b0f33a7653a.gif


延续留声机的发展,出现了近代的黑胶唱机


在留声机展区,近200件形态各异、造型古朴而造工扎实的展品让人如进入时光隧道回到曾经灯红酒绿的那个年代,从大大小小的喇叭中传出如梦境般的歌声,轻易就让人。王恒先生说:“最初的留声机声音效果很差,噪音大、频响窄,速度不准确,不过还是能够分辨出男女声音来,已经是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发明。迪士普博物馆收藏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台留声机是1890年,其实馆内收藏的留声机大都是1890年左右,也就是爱迪生发明第一台留声机后的十余年,已经较原型作了很多改进。从八音盒的产生到爱迪生创造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从单音进入立体声,然后进入今天的数字音频技术,唱片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


10e8001102dab28f5d4f.gif10ee0004f2f3655c041b.gif101200096d69230753a6.gif10140002cc043e0f625e.png10e30003b87a302ead9c.gif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内见证人类科学、工业发展的航海仪器、打字机、缝纫机展区


电声技术的发展


前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对音响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机械时代进入电子时代,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所以收藏八音盒要去欧洲,而留声机(包括电子管、自动乐器等)则要去美国。王恒先生表示:“通过收藏音响产品,我看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而音响产品在中国的普及比较缓慢,我们应该正视这段历史,认识并研究它。”


10ed00021b11a87e20cd.gif


这是另一座镇馆之宝,一款大型电动全自动的演奏机,在以往是用在公共场合作付费娱乐之用的


10e30003b87b46851e68.gif

10e2000950d079f1527b.gif


两款立式钢琴,见证了乐器之王进入家庭的历程


在留声机问世11年后的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设想,他试图让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的变化并储存在钢丝上。尽管有这一番美妙的设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1898年,丹麦科学家保森根据史密斯的理论,研制出了第一台磁性录音机。1937年,美国科学家马文·卡姆拉斯制成一台采用新原理的钢丝录音机。电子录音的第一件商品就此诞生,这是一台用完整的磁圈作为磁头,钢丝穿过线圈并与磁圈保持一定间隔,利用钢丝周边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录音效果在当时而言已经算得上非常逼真了。在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内收藏有四台钢丝录音机,都依然可以正常播放,分别生产于不同时期。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于记录流传的,就是这种钢丝录音机。王恒先生说:“我曾经跟一些专家交流过,他们说国内在1960年代也有生产此类录音机,但可能由于当时的背景下用途特殊而产量少的缘故,至今仍未寻获。”



10f00000565521c8214a.png101200096d6a5940436c.gif101200096d6bf50d53bc.gif


收音机的发展也在音响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0e30003b87e76b33733.gif10140002cc058135091a.gif10ee0004f2f607b41ded.gif10e2000950d351a7fc7b.gif


照相机、电影摄像机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


101200096d6df121170b.gif


照相机、电影摄像机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


10e8001102dc9770229c.gif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扬声器展区


博物馆整个二层展区,还包括收音机展区、早期组合音响展区、照相/摄影机展区等等,还特别展示了众多历史国产音响品牌,包括收音机、电唱机、收录机、电视机等等。博物馆建成后,只要时间允许,王恒先生一定会亲自为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解,他说:“博物馆本设有专门的接待小组,但是我希望每位从迪士普音响博物馆走出去的客人,不光能学到知识,还能够从前人的智慧中体会到人类的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也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世界,这也是我能为社会做的一点点贡献”。对于王恒来说,这个博物馆是他十几年来收藏古董心路历程的写照,同时也是迪士普企业的灵魂所在。


10ed00021b177229d589.gif10ed00021b19637053f8.gif10ee0004f2f7791f17b0.gif


各式录音机见证了录音技术的革命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就在这七八十台录音机中间,藏着两部上世纪50年代间谍用过的钢丝录音机,里面有电子管,手表是话筒穿在上面,作偷听用,它可以吸附在房屋的玻璃窗上,偷听屋内的声音,同时还可以即时录音。王恒董事长说:“两部都是德国生产的,应该算是最早的。”


打造广州收藏文化新名片


不仅如此,在博物馆建成后王恒先生还与广州大学签约,将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向广州大学开放,免费做音响科普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音响发展历史,研究古人智慧结晶,探索音响未来发展之路,更是将博物馆开放为免费的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为社会、为广州留下有价值的记忆。迪士普音响博物馆除十三行精品典藏区外,设有八音盒、留声机、唱片机、录音机、收音机等28个展区,充分展现音响的发展历程,是人类了解世界音响启航、中国音响走向世界的历史窗口,亦是广州旅游必不可少的好去处!


博物馆内处处陈列着各式令人称奇的产品


通草画与广绣,让人感叹粤人的巧夺天工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与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的渊源


2013年4月13日,广州市政府为建设十三行博物馆,特向海内外征集与十三行有关的实物、图片和史料。王恒先生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的将自己收藏的,包括广彩瓷器、玉器制品、象牙制品、广绣、优质原木家具、银器、铜器等1500多件十三行文物无偿捐献给了正在筹建的十三行历史博物馆。消息传开后,各路媒体蜂拥而至,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王恒先生却平静地说:“我把它们捐出来,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十三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只为了纪念和追溯这段属于我们广州人的辉煌历史,历史应该被敬畏,我们广州人自己创造的辉煌历史更应该被敬畏,这些文物本就该属于十三行,属于广州,我只是尽了一个广州人该尽的义务。”


馆藏的瓷器、丝绸、家具、通草画、扇、象牙工艺等,很多都是十三行贸易时期外销国外的好东西,外国人通过这些商品很深刻地了解十三行、了解广东、了解中国。当然,这里也收藏了不少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后的工艺品,见证了近代日本工艺发展历程


迪士普企业荣誉墙,见证了这家企业的发展与辉煌


媒体报道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6347861957169398017/?channel=&source=search_tab




分享